腾讯娱乐专稿(文/邵登 责编/陈四郎 子时)在独立音乐人泊御家中的“百宝箱”里,收藏着弃之不用的磁带、CD、Walkman CD机、MP3播放器,这些当年花费数千元买来的音像制品和设备,如今已然成为一堆电子垃圾。精挑细选的二百多张CD和经年久远的磁带尽管被泊御亲切唤作“宝贝儿”,却也难逃束之高阁的命运,泊御已记不起多久没“宠幸”它们了。
现在,泊御听音乐几乎只用他的手机,把音乐直接缓存到手机的音乐app里,甚至不需要像以前那样先下载到电脑再上传。
相信几乎所有音乐听众都和泊御有着同样的设备变迁史,或者说,听音乐过程的简化。而在这种生活方式进步的背后,实体唱片却面临着销量持续下跌,甚至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窘境。本月初,有着“我国最具规模的娱乐文化连锁企业”、“我国最庞大的音像会员阵容”之称的音像产品连锁机构FAB坐上了仲裁机构的被告席,原因是拖欠员工工资超过三个月,其北京总部也已人去楼空。FAB的崩塌不过是实体音像店消亡的冰山一角,在这之前,有92年历史的全球连锁音像销售门店HMV在2013年宣告破产,与其齐名的Virgin早在2007年就关门大吉、Tower Records也陆续关闭其全球门店,实体音像店的消亡似乎是世界性趋势。
CD音质好过mp3,黑胶更是音乐发烧友必备,可为何如今人们只图方便?实体唱片的辉煌是如何在十几年间轰然崩塌的?没有了唱片销量的保障,如今的乐坛该如何运转?这些问题隐隐存于乐迷心间,需要一个更通俗易懂的答案。本期《贵圈》采访了音乐发烧友、资深音乐人以及音乐产业经营者,带你解读这些年实体唱片过山车式的沉浮兴衰。
在正式回顾实体唱片的光辉历程之前,我们不妨想一个问题:自己现在都通过什么方式听歌?是在电脑前打开音乐网站、还是用手机里的音乐app、或者更讲究一点的,下载到电脑再上传到音乐设备?其实,解释实体唱片销售现如今没落的根本原因很简单:人们体验音乐的方式变了。
曾经,去逛音像店就像逛时装店一样,是人们正常的消费项目,而在智能手机和音乐流媒体盛行的当下,去传统唱片店买CD,无论从时间还是金钱的角度都是一种性价比很低的行为。
宁愿花大钱看演唱会 不愿花小钱买碟片
「 hi,看“贵圈”,请上“我爱热可乐”哦,域名www.52rkl.cn 」
“音像店能提供的唯一体验就是挑几张热门大碟放在那儿,你可以戴上店里的耳机试听几首——呆的时间长了,还有可能遭到店员和后面排队人的白眼。既然你在家里就可以舒舒服服从网站上、iTunes商店里听到你想听的所有歌,何必还要跑到外面去?”
在泊御看来,想听音乐的人如今已经无需跑去实体店购买唱片,不仅因为时间、人力成本太高,更根本的原因是,网络能给到的购买体验,唱片店已经给不了了。“去服装店买衣服还好一点,你可以有一个试衣体验,试过才知道合适不合适;去宜家也一样,因为它能给你居家体验,满足你对家的幻想。但音乐的试听直接在网上就可以完成了,所以唱片想从网络回到实体店,我觉得很难。”
实体唱片店已经无法提供新的购买体验
有了网络提供的免费音乐,如今的听众已经很少再花钱去买音乐听了,即便一张CD的价格仅二、三十块。但奇怪的是,人们仍愿意花成百上千去看演唱会。在泊御看来,这正是“体验性”的神奇魅力:“毕竟现场演出能给人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官体验,还包含着粉丝经济等很多附加价值。”
别再说CD音质好 普通听众就图方便
曾经,泊御是CD的忠实簇拥者,自诩发烧友的他在mp3最初流行时曾一度十分抵触,尽管数字音乐在2002年前后已经开始逐渐在国内普及,但泊御首次接触mp3却是在2007年。“我之前一直崇尚CD的音质,认为mp3的效果太差。2007年我朋友买了一个iPod,我听了一下,觉得还不错,然后才转变了观念。当然,同时期国产mp3的效果还是差很多。”
CD介于物理唱片与数字唱片之间,从本质上说,它将音乐转化为“0”和“1”的数字格式进行存储,已经是一种数字化的存储介质。较之黑胶、磁带,CD有着音质好、寿命长的优势,因而在80年代初推出后迅速成为实体唱片的主流。有损的数字音频压缩格式mp3在90年代被开发出来,它能够在尽可能保证音频质量的同时大大减小存储体积,因而更便于传播。
许多CD粉在最初对mp3望而却步
泊御笑称,正是因为“有损”二字,令许多CD粉在最初对mp3望而却步。那么,CD音质与mp3究竟有什么根本区别?泊御举了个例子,“比如去印刷大幅海报,对方通常都需要提供TF格式的图片文件,因为这类文件精度高,印刷效果好,但如果是大格式的JPG图片,也能达到接近的效果,差别肯定有,但似乎大家都能接受。”泊御称,其实mp3的音质已经能够令大部分人满意,又有着方便存储和传播的优点,在习惯了mp3带来的便捷之后,加之免费下载的巨大诱惑,数字音乐逐渐取代CD,改变了人们的收听习惯。
杨义依然记得国内唱片界那些年风光无限的盛景:录音专业的他在八十年代末从江苏来到广州,起初在唱片公司负责内容制作,之后开始打理歌手的演艺事务。当时,专辑几乎像是流水线上的工业品,歌手拼命录,灌制线拼命灌录,只要上市就会销售一空。那时候,做唱片是个前景光明、令人羡慕的工作。
从“扒歌带”到港台歌星进入 国内音乐市场迎来春天
在80年代初,国内原创流行音乐还不发达,不少唱片公司是从“扒歌带”起步的。“扒歌带”算是一种模仿和抄袭的雅称,即用临摹的方式将欧美或港台流行音乐的旋律、配器记录下来,再交由本土乐手和歌手演绎。1983年到1984年期间,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类似的出版社和公司,但竞争并不算激烈,因为市场实在太大了。这些公司的主要的工作就是“扒歌带”,老一辈的通俗歌手如、等,都唱过“扒歌带”的歌曲。
据杨义回忆,当时一张口水歌的磁带也动辄卖到几十万张,甚至上百万张。“那时候是卖方市场,只要内容制作出来,是不愁销路的。”
而且当年的唱片制作费用非常低廉,据杨义称,九十年代初,他着手制作的一张专辑仅需花费两万元,当时市场上的CD批发价是7、8块,一张唱片动辄二三十万的销量,算起来收入是非常可观的。杨义形容说,“当年做唱片发行的,就像是前两年做房地产的,我们亲眼见着一些人白手起家变成土豪。”
杨义至今仍记得1991他参加广州新时代唱片公司年会时带来的震撼。那一年,新时代推出了的专辑,这张唱片当年销售量超过500万张,就在当年的年会上,新时代公司把刘德华请来唱堂会,杨义听说,新时代邀请刘德华大概花了30万,而当时内地人均工资不过两百块:“那是唱片最辉煌的年代。”
张咪的《公关小姐》在当年销量很高
唱片公司的明星制以及全国媒体娱乐版面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唱片销量。一时间,内地歌坛出现了毛宁、杨钰莹、黄格选、林依轮、陈明等一批有特点的歌手,大街小巷的音响里和节目里回响的都是他们的歌声。与此同时,环球、滚石、华纳等国际大牌唱片公司也相继进入内地,并带来了港台歌星在内地的一阵热潮:“四大天王”、、,再到后来的张惠妹、李玟、任贤齐,各种风格迥异的歌手成为那个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明星。而买磁带、CD似乎也成了歌迷听音乐、支持自己偶像的最直接、最必不可少的方式。
唱片行业辉煌时期,专辑卖过百万张不是问题
海外市场长期繁荣 五大唱片公司霸占全球市场
就在国内唱片行业方兴未艾时,全球唱片市场早已是一片火爆。1979年,的专辑《Off the Wall》在全球市场劲销2000万张,至今其个人唱片的全球销量已超过3亿张。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个人也已售出了超过1.5亿张唱片。
专辑销售的火爆离不开唱片公司这一推手:在上个世纪,全球近乎75%的唱片市场都在华纳、EMI、BMG、SONY、环球这五大唱片公司手中。
这些唱片公司多有着百年老店的背景,如EMI的前身之一是Emile Berliner在1898年创立的HMV,即著名的小狗聆听留声机的商标,另一个是成立于1929年Columbla公司,两者合并成立了EMI。整个80年代,EMI的经营状况颇佳:The Beatles、David Bowie、Duran Duran、Queen、Pink Floyd等知名艺人为公司赚了大钱。
杰克逊《Thriller》专辑销量无人打破
SONY公司的前身CBS在60年代拥有大批新生代摇滚艺人,史上销量最高的迈克尔杰克逊专辑《Thriller》就由CBS发行,截止2009年,该专辑销量已经超过1.1亿张,被写入吉尼斯记录“全球最畅销专辑”。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我国唱片市场起步晚,赶上了唱片工业蓬勃发展的末代狂欢,也与世界唱片一起迎来了衰退。据相关统计,从90年代末以来,国内的唱片销量每年都以40%左右的份额下降。2004年,欧盟无条件通过世界五大唱片公司中的两大成员SONY和BMG的合并案。自此,原本的世界五大唱片公司变成了“四大”,而它们在唱片上的营收也已大不如前。
唱片销量俯冲式下降 盗版一度是最大元凶
2000年,羽泉(微信号:yuquanweixin)的专辑《冷酷到底》卖出了145万张,而这几乎已经是我国流行音乐辉煌十年的句点了。曾在1999年至2005年间担任华纳唱片我国公司总裁的许晓峰刚好在唱片从辉煌到急剧下滑的节点接手华纳,据他回忆,当时作为新人的在1999年1月发行的首张音乐专辑《我去两千年》获得了百万张的销量,而在这之后,唱片整体的销量遇冷。
根据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提供的历年全球唱片实体销量数据显示,在进入2000年以后,全球实体唱片销量开始明显的持续下降。在2005年以后,下降幅度进一步增大,连续6年呈现负增长。简单来说,唱片卖不动了。
从图表可以看出,近十年全球唱片销量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早在数字音乐下载和流媒体发展壮大以前,很长一段时间绞杀着唱片销量的最大凶手是:盗版。
经营一家音像店直至2007年的小郑告诉记者,从销售层面来说,唱片的黄金时代是磁带时期,而当CD开始取代磁带后,销量反而越来越差,音像店的生意变差大概从1999年便开始了,而影响CD销量的罪魁祸首便是盗版。
泊御分析说,之所以磁带时期盗版不甚猖獗,是因为由于对灌制设备需求高,磁带的正版、盗版音质差别很大,但价格相差并不明显。然而由于CD为数字格式,在翻录上较为经济便捷,因此受到盗版商的青睐。当时,进口CD的价格在百元左右,国内正版CD的价格也在50-70元不等,而盗版CD仅售10元左右,甚至更便宜,并且音质与正版无异,因此颇受听众喜爱。此外,走私打孔碟也是发烧友的心头好,在CD最火爆的那些年,大街小巷几乎都有卖打口碟的,这对于正版CD的销量也是很大打击。
唱片公司改变经营方向 歌手出专辑只是为了有作品
唱片不卖了,受影响最大的当然是唱片公司和发片歌手,在这种不景气的环境下,转换思路是必须要做的。
离开华纳后,许晓峰成立了公司音乐产业基地,不再做艺人及唱片工作,主要经营音乐节项目。谈到公司的未来,许晓峰希望能将音乐基地打造成为音乐的媒体平台、艺人的交易平台、众筹平台。对于音乐界的未来,许晓峰认为在版权,谁能把版权经营的好谁才能继续活下去。
的太合麦田作为我国目前最大的唱片公司,其七成收入也已跟旗下所签艺人没有关系——其中20%是版权代理费,50%是数字音乐和移动音乐方面的收入,剩下30%是公司艺人带来的利润。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还是艺人在电影、代言、广告等方面的收入,唱片销售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在去年,太合麦田也做了一个决定:不再签歌手,不做唱片制作。
从近几年唱片发行数量来看,出专辑再不是歌手收入的主要来源
而越来越多歌手,从做10首歌的完整专辑、到5首歌的迷你专辑、再到两三首歌的EP,后来甚至有的直接放弃实体形式的唱片。2011年9月,歌手就这么做了,而且他颇具情怀的把这张专辑取名为《唱片》,专辑的全部内容都能在网上免费试听和下载。王啸坤说,在版权环境混乱的现在,自己的主要收入大部分来自于演出和商业活动。
宋柯在之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出唱片已经越来越像唱片公司和歌手的一种宣传手段。“歌手在很多时候觉得专辑是一个名片,没专辑不行。音乐变成了艺人综合能力的一个展示,有了这个才能去商演、演出、个唱和代言,这已经是惯性思维。”
即使像周杰伦这种天王级歌手,似乎也认清了现实。在去年末发行新专辑《哎呦,不错哦》之前,他任性地说:“我希望下个月所有歌迷朋友都可以听得到,听得到就好,不用去买,没关系,因为我不是靠这个挣钱。”
如今只有铁粉才花钱听歌 说“实体唱片灭亡”为时过早
歌手都放弃靠卖唱片挣钱了,那听众还有人愿意花钱听音乐吗?
根据IFPI的数据统计,在2008年,我国数字音乐的盗版率超过90%。当然,近几年在国内音乐行业越来越重视版权的情况下,相信这个数字已经有明显降低。但是,人们不花钱买碟,也不花钱买网络上的数字音乐这个现实似乎没有太大改变,因为自从网络下载成为流行开始,人们就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从网上下载什么都应该是免费的。
其实,虽然种种迹象表明,实体唱片好像随时要退出历史舞台了,但事实上并没那么夸张。实体唱片在近20几年确实经历了滑铁卢般的挫败,但从音乐行业的整体盈利比例来看,实体唱片的市场份额仍占绝对优势。IFPI近两年的统计显示,2013年全球音乐产业51%的盈利来自CD销售,数字下载占39%;2014年,流媒体崛起,跟数字音乐下载争得你死我活,但CD销量仍占总盈利的一半。
实体唱片销量骤减,但目前仍占音乐行业市场份额的一半
所以说,在国内似乎只有音乐铁杆粉丝才会花钱买CD、买音乐网站会员的同时,在以美国、英国为主的海外音乐市场,买CD的还是大有人在。
在听音乐越来越方便快捷的今天,对于仍然热衷购买CD的乐迷来说,其收藏意义早已远远超过了实用价值。
音乐收藏者:唱片可以不拆封 但不能不买
如今,仍旧有买碟习惯的多是设备控和收藏控——电影录音师宋洋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在其家中存有七百余张CD碟片,偶尔去国外工作时,宋洋会在当地购买一些碟片用来收藏。宋洋说,喜欢碟片的人买起来还是很“凶”的,有时会去各国淘不同的版本。比如他最钟爱的Metallica第五张同名专辑,就是众所周知的“黑专辑”,宋洋就收藏了多个公司的版本。然而他也坦言,发烧友的购买力根本不足以改善唱片销量,甚至,这些精心挑选的专辑,自己都不怎么去听:“会经常拿出来听的也就二、三十张左右,大多数基本不会碰。”
Metallica的第五章同名专辑
太合麦田的老总宋柯也保留着买碟的习惯。此前,他曾在去香港工作期间前往HMV唱片店买了3000多港元的唱片,他也坦承,买这些唱片就是为了收藏:“没准儿过上几年,我这些唱片都还没拆封呢。就是喜欢这些音乐,实体唱片往那儿一搁,比在电脑里听,心里感觉踏实点。”
黑胶唱片异军突起 能否拯救唱片业?
而提到“收藏”这件事,就不得不说一说黑胶唱片。
今年初,美国老牌音乐杂志《Billboard》一则报道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美国黑胶唱片销量创新高,从2013年的610万张上升到2014年的920万张,而在英国涨幅更猛。黑胶唱片仿佛一年间起死回生,甚至有人认为,实体唱片的春天要来了。
而事实上,黑胶唱片销量的回暖并不能代表整个实体唱片市场。根据英国音乐行业媒体Music Week的报道,2014年,英国的音乐综合营收数字为10.3亿英镑,较2013年的10.47亿下降了1.6%。其中实体专辑的市场份额从51.3%下降到48.8%,CD销量从2013年的6060万张下滑到2014年的5570万张,同比下滑7.9%。
黑胶唱片是音乐发烧友的收藏必备
一片颓势中,只有黑胶唱片的销量逆势上扬,共销出128.9万张,同比去年的78.1万张上升了65.1%。如此高的涨幅,其实与黑胶在收藏市场上的强劲势头有关。
黑胶唱片资深收藏者杨洋告诉记者,从2007年开始,收藏市场上黑胶唱片的价格上涨了30%到40%。而根据数据显示,自从 Nielson Soundscan在1991年开始跟踪音乐销售数字以来,2014年是黑胶唱片销量连续第七年上升,这与黑胶价格上扬的时间起点正好是对应的。
黑胶为何具有收藏价值?泊御认为,黑胶唱片是工业产品,属于物理发声体,是一种历史的声音,而CD属于数码产品,在音乐收藏市场上,数码产品向来是没有增值价值的。“以七八十年代的收音机为例,由于其中用了一些电子元件、二极管等,都是不可复制的,但是早几年买的电子琴或者合声器这种,因为都是数字板电路,过了几年都成了电子垃圾。因为CD是耗材,跟黑胶唱片是没有办法比的。”至于磁带,泊御认为它本来就是唱片市场的过渡产品,再加上寿命短,选歌需要倒来倒去十分不便,因此也不会成为收藏市场的主流。
对于CD这种唱片载体和实体唱片的消逝,曾经的忠实追随者如何看待?包括宋柯在内从业人士大多态度坦然,泊御回答说:“我觉得CD只是一个载体,它随时消失都可以,其实无所谓,只要音乐还在就好。”
总结陈词:
当年,宋柯一句“唱片已死”得罪了不少业内人士。其实许多人没有注意到他的后半句,“但音乐不死。”
尽管市场上依然有CD的销售,且偶有数张会冲到不错的销量,但音乐界早已不在把唱片当作铁饭碗。版权、商业演出等附加在音乐本身的价值才是音乐界更加看重的。
唱片衰落只是音乐载体的更迭,只要音乐会继续活下去,这就是黑胶、磁带、CD们最大的贡献。在数字音乐时代,音乐从制作到传播都会更加便利,因此音乐不仅会活下去,还会越活越好,相信作为前辈的黑胶、磁带、CD们,也会带着笑意接受、注视、见证这一切。
当前:
贵圈
推荐:每日轻松一刻神吐槽FUN来了新闻哥
上一篇:贵圈:这一次,让我们关心抑郁症!
下一篇:贵圈下午茶:TFBoys出唱片,销量会好吗?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无关,自行辨别真假,损失自负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与本站无关。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邮件 enofun@foxmail.com ,如未联系本网所有损失自负!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